棠阴镇紧扣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创造性发挥中心户调解员“人熟、地熟、事熟”优势,构建“中心户+网格+部门”三级联调机制,形成“矛盾吸附在户内、问题解决在村内、风险防控在镇内”的基层治理新格局。2024年全镇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5%以上,其中中心户调解员直接参与化解占比达50%,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一、织密“中心户调解网络”,筑牢矛盾化解前沿阵地
一是科学选育建队伍。持续加强“党建+网格”建设,加快推进多网融合、一体化运行的脚步,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加强派出所、执法队、综治信访等多部门联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中心户调解员”模式,在“多格合一”的基础上,从党员中心户、乡贤能人、退休干部、致富带头人中聘请了50名中心户调解员。
二是精准布局强覆盖。按照“居住相邻、产业相近、情感相通”原则,以自然村组为单元划分123个网格,构建“15分钟调解服务圈”。在宗族祠堂、产业基地等群众聚集地设立“调解委员会”,打造“古镇夜谈会”“田间调解室”“祠堂议事会”等特色载体,实现群众“出家门进和门”。
二、创新“三诊联调”机制,激活基层治理末梢力量
一是日常“巡诊”早发现。网格员、中心户调解员、村两委干部通过每日摸排走访,开展党群服务、排查矛盾、化解纠纷等源头治理工作,对各类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化解。2024年通过日常巡查发现苗头性问题160余件,占全年纠纷总量的75%,真正实现“纠纷发现在早、处置在小”。中心户调解员罗棠茂通过走访及时化解遗嘱继承纠纷,讲解继承的有关法律法规,避免亲属因遗产而争论不休。
二是联合“会诊”破难题。建立“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对土地流转、征地补偿、山林权属等复杂矛盾,由中心户发起“板凳联席会议”,联动司法所、综治中心等力量开展联合调解。中心户调解员共化解矛盾纠纷案件90余件,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300余次。
三是定期“复诊”固成效。实行“电话+实地”双回访制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情况开展全覆盖“电话回访”,了解问题解决的情况和群众满意度,对“电话回访”中问题未切实解决或群众满意度不高的,进一步采取“实地回访”,实地了解具体情况,推动问题彻底解决,实现矛盾纠纷真化解、不反弹。
三、构建"社会治理"保障体系,激发调解内生动力
积极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在入镇入村路口、延街沿路、学校等重点场所装有雪亮点位共70个,视频探头路数89个,基本覆盖全镇重点区域场所和所有村居社区,目前摄像头绝大部分运行正常。依托“雪亮工程”摄像头与微信群实时管控,让违法、矛盾隐患无所遁形,为辖区稳定保驾护航。同时对重点人员分类管控,实行“一人一档一策”,定期走访疏导,落实救助服务管理等措施,严防各类案事件发生。(姜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