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党中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推动传统工艺实现高质量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要求,增强其传承活力,2024年11月23日,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壮锦新织梦”寒假社会实践队,在李茵老师的携手同行下,用行动诠释爱,共赴桂林市叠彩区纸的时代线下书店开展关于壮锦的铜鼓手工艺美育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队在纸的时代线下与参与活动的小朋友们合影 摄
参加线下布展,宣传壮族文化
当壮锦的纹样在织机上编织成美丽的图案,变化出不同的文化符号。诉说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壮景为引,传统为根,创新为枝感受壮族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非遗文化。以铜鼓为创作蓝本,在不织布上创新铜鼓纹样。通过组织线下活动,让更多的家长和小朋友亲自参与其中。在活动中,一方面有专门的人员(带队老师李茵及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壮锦新织梦”寒假社会实践队)进行线下讲解,向他们详细介绍壮族铜鼓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包括铜鼓在壮族历史、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鼓励家长和小朋友自己动手去制作带有创新铜鼓纹样的不织布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亲身体验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深入了解壮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图为实践队李茵老师在纸的时代线下给参加活动的家长小朋友们进行讲解 摄
活动分享进行,发扬美育新路径
指导老师李茵在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要使命下,积极引导家长和小朋友深入理解铜鼓纹样这一独特的文化元素。壮族铜鼓纹样犹如一部记载着壮族历史、信仰、风俗的生动史书,每一个图案、每一道线条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李茵老师通过各种有趣的方式,如讲述铜鼓纹样背后的古老传说,展示不同时期铜鼓纹样的演变等,让家长和小朋友逐步深入地了解壮族文化。
随着对铜鼓纹样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不断挖掘,他们的审美眼光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不织布包包作为一种常见且具有创意发挥空间的载体,成为了展现铜鼓纹样魅力的新舞台。老师鼓励家长和小朋友将自己对铜鼓纹样的理解,运用各种创意手法呈现在不织布包包上。他们可以精心挑选铜鼓纹样中的经典元素,如象征着吉祥的飞鸟图案、代表着力量的太阳纹等,然后根据自己的审美偏好进行重新组合与色彩搭配。通过这样的创作过程,不仅在不织布包包上创造出了美丽独特的铜鼓纹样,更是对壮族铜鼓文化进行了创新发扬。这种创新发扬让古老的壮族铜鼓文化以一种新颖、时尚且贴近生活的方式融入现代社会,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壮族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图为在实践队老师同学的指导下参加活动的小朋友们制作的铜鼓不织布包包 摄
至此,实践队在李茵老师的带领下,分析归整调研资料,将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设计方式向更多人展现壮锦铜鼓纹样的艺术魅力,构建出能够将广西壮族铜鼓特色工艺融合美术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开拓提升美育新渠道。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不仅深入学习了一项传统技艺,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次活动不仅提高了实践队员们的审美素养和实践能力,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未来,实践队员们将把在本次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为后期美育实践课程打下坚实基础,为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 黎静茜 周叶 )